古代女子什么时候婚配

2025-05-25来自:门户网站
一、古代女孩15岁就算成年,十三四岁嫁人在当时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放到现代社会,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才刚上初中,但在古代,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在当时的人眼中已经接近成年人了。  成书于秦汉时期的中医古籍《素问》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女子……二七而天癸至。”  按照当时的人的理解,这就意味着女子14岁就性成熟了,达到可以婚嫁的年纪了。  我们习惯把原配夫妻称为“结发夫妻”,这个词其实就跟古代女子从少女到新妇身份转变的婚俗有关。  在古代,女子15岁要行“笄礼”,行完“笄礼”后,女子就要将长发扎拢起来,表示自己已经成为成年人,可以婚嫁了。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女孩都必须在15岁举行笄礼,也不是女子举行笄礼后才能嫁人,一般家境殷实、注重礼节的士大夫家族才会强调女子在许配好人家后再举行笄礼的“结发仪式”。  唐朝就流行在新婚之夜,夫妻喝过交杯酒后,各自剪一缕青丝系在一起,以表达夫妻同心、永结连理的美好寓意。
二、古人推崇早婚,一方面是为了促进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就是为了获得更多劳动力和税收;

  古人如此推崇早婚,除了和当时人们的观念有关外,也有很客观的原因,古代的医疗水平比不上现代,古人的平均寿命很低:古人的平均寿命长期保持在三四十岁,就连皇帝的平均寿命也只有四十几岁,远低于我们今人77.93的平均寿命。

  基于现实出发,历朝历代的君王们都鼓励早婚早育、多生孩子。

  因为,在农业社会,人口就是第一生产力。

  昔日,勾践卧薪尝胆时,为了增加越国的人口,曾下令:

  1,青年不能娶老妇人,而老年人不能娶年轻少女;

  2,女子17岁还不结婚的话,父母就有罪,男子二十岁不娶老婆,同理;

  3,如果有人怀孕了,由官方派医生接生,生的孩子,还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的女孩,就奖励两壶酒,一头猪。如果是双胞胎,就由官方给钱养,生的是三胞胎,官方还给配一名乳母。

  从这些政策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者已经意识到人口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

  人不仅仅是社会文化、财富的创造者,还是士兵、劳动力的来源。
婚姻看似是两个人的事情,实则对于家族和国家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对于男女双方二言,婚姻是丰富人生经历,延续家族血脉、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对于国家而言,婚姻是促进人口增长,保障国家稳定和繁盛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当时的总人口约在两千万左右,可经历过秦末战争、楚汉争霸后,汉朝建立时能够统计到的人口只剩下600万左右,这也迫使汉初的统治者不得不施行黄老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

  其中与婚嫁有关,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这条政策的大意是女子十五至三十岁不出嫁的,要额外征收五倍的税收。而对于肯成家分家的夫妻,政府则奖励100亩土地和房子。

  一边是利益分配,一边是加倍的税收,我们可以从汉代的政策里看出窥见历朝历代鼓励早婚、早育的动因就是为了增加劳动力、增加赋税收益,只不过历朝历代使用的方法不同罢了。

  比如晋武帝司马炎为了促进人口增长,就曾下令:女子17岁还没嫁人的,就由国家安排丈夫了。

  刘宋的周朗还想出了一个更缺心眼的法子:“女子15岁没嫁人的,她的父母全部依法判刑!”

  北齐后主高纬最狠,他明确规定:“杂户女,年二十以下、十四以上未嫁者,悉集省,隐匿者,家长处死刑。”

  汉朝催婚还只是要钱,到了高纬这里,可就直接要命了,荒唐至此,也就难怪他二十二岁就以亡国之君的身份被赐死了。

  相比起来,唐宋时期,催婚方式就文明多了。
贞观初年,按照《新唐书》的记载,在册入户200万,全国在册入户不满300万,这里面固然有些人没有统计到的缘故,也反映出战乱导致当时人口的数量已经相当稀少了。

  为了促进人口增长,唐太宗恢复了汉朝时女子十五嫁人的政策,只是比起单纯惩罚式催婚,唐太宗破天荒推出了鼓励套餐:“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家者,州县以礼聘娶。”

  这种带有奖励性质的催婚方式显然就文明多了,并且为了激励地方政府催婚的积极性,唐太宗还下令对于地方官员处理“大龄剩男剩女”不想结婚问题表现突出的官员,给予“以进考第”的奖励。

  也正是因为这政策给力,仅仅过了一百年左右,大唐人口翻了几倍,到754年,“在册入户达906万,人口5280万”,效果刚刚的。

  其实吧,催婚也并不只是我国古代独特的现象,在古代的西方,这样的问题同样突出。
三、古代早婚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世界史上有许多类似的例子;

  文艺复兴之前,欧洲也存在着订“娃娃亲”的现象,有的孩子在3岁时就许配了人家,就等到12岁结婚了。

  按照15世纪时期的欧洲人的观念就是:女孩子15岁还不结婚,乃是有辱门楣的事情。

  如果男子找不到老婆,也会被认为是无能之辈,卢卡1454年还颁布了一项命令:20到50岁还没结婚的男子,不得担任公务员的职务。

  这一现象后来在欧洲还持续了几百年,直到工业革命后女性的地位不断提高,早婚早育现象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纵观东西方文明史,早婚早育政策的流行都离不开人口、土地和税收三大原因,在文明的扩张阶段,人口的增长确实能够促进社会的繁荣,但等到社会资源饱和,社会生产力却没有跨时代的进展时,没有质量一味追求人口增长盲目扩张的弊端就会显现出来。

  早在汉朝的时候,一位叫王吉的人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夫妇,人伦大纲,夭寿之萌也。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聘妻送女亡节,则贫人不及,故不举子。”

提起古代问中意的女子是否婚配,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古代问女子是否婚恋怎么说,另外,还有人想问古代女子什么时候婚配?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在古代,男子为何都喜欢娶十四五岁的女子为妻,到底有何原因?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古代问女子是否婚恋怎么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问中意的女子是否婚配

1、古代问中意的女子是否婚配:古代问女子是否婚恋怎么说

如果是清代或者更早的时代的话,一般不用问,看就看出来了,结了婚的女人和没有结婚的闺女的发型是不一样的。

在古代,男子为何都喜欢娶十四五岁的女子为妻,到底有何原因?

所以一般一眼就能分辨的出来。

2、古代问中意的女子是否婚配:古代女子什么时候婚配?

15岁之后(及笄)

16岁—18岁

3、在古代,男子为何都喜欢娶十四五岁的女子为妻,到底有何原因?

4、古代问中意的女子是否婚配:古代女子的婚姻观

6、古代问中意的女子是否婚配:古代夸女子年轻漂亮,问他有没有男友

我男朋友也没说过我漂亮,但有几次他兄弟看到我,背地里就和他说,你女人很漂亮,他妹妹也是这样,他告诉我的时候感觉他就是很开心。但每次我问他的时候,他都不愿意回答,有些事情就放在心里,如果只是因为你漂亮而喜欢你,这样子的爱情也不会长久的。

7、古代问中意的女子是否婚配:在古代问一女子有没有结婚咋说啊?

是否婚配。

敢问姑娘,是否婚配?

古代不用问,看头发怎么扎就成。

请问姑娘芳龄几何,有无婚配

以上就是与古代问女子是否婚恋怎么说相关内容,是关于古代问女子是否婚恋怎么说的分享。看完古代问中意的女子是否婚配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 古代女子有没有规定最晚多少岁结婚?
  • 负责组织适婚男女进行婚配,有一些半强制的味道。例如,我们高中课本勾践灭吴中就有一段“男子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女子十三不嫁,其父母有罪”,这就是以法律来约束民间婚配。按照《礼记》中的描述,女子的适婚年龄一般在15岁以上,唐朝规定为13岁,明清时期则为14岁。这是起始婚配的年龄,而上限...

  • 在中国古代的女子尚未发育成熟,为何十三四岁就要嫁人?
  • 这样的方式就有点类似于童养媳的方式,当然这样的情况也是少数,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女子,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就被父母把亲事给定下来了,也就是所谓的娃娃亲,等到女子长大后,就可以进行婚配。这样的情况一般都是因为两家的父母关系非常好。女子在古代都是不需要学习知识的,所以大部分女子将自己美好的年华都...

  • 古代结婚年龄是怎么规定的
  • 据《梁书·张缅传》和《周书·城冀传》记载,梁高祖的四女儿富阳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儿平原公主都是在11岁就出嫁了;汉昭帝8岁继位,娶了刚满6岁的上官安女为皇后。从上面的资料看我国古代算是一个早婚的国家了。一、古代也相亲、媒人牵线、派对相亲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

  • 古代什么时候结婚
  • 另外,古代社会普遍偏好年轻女性,十八岁已被视为较大的年龄。在十八岁之前结婚是理想的选择。还有,古代对女子结婚的年龄有明确规定,如不按时婚配会受到惩罚。例如,在唐朝,适婚年龄的女子若未出嫁,可能会被征收重税,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一大负担。最后,古代女性的身份较低,许多家庭希望女儿能嫁入权贵...

  • 古代女子为何15岁就成年?成年后又为何马上就结婚?
  • 所以国家也是很鼓励生育,尤其是当战争爆发的时候,基本上都要去往村子里,强制一些人去参军,能不能回来又是说不准的事情。三、官府强制的政策古代对于男女婚配也有一些比较强势的政策,就比如说在某个朝代,如果男女到了指定年纪没有出嫁娶妻,那官府就要为他们婚配对象,对于现代人看来,女子十三四岁...

  • 古代女子是否出嫁的判断标准之一是看她的发型。()
  • 4、家世:在古代,女子的家世也是评判是否出嫁的标准之一。若女方家族背景显赫、名望显著,也会被视为婚配对象。5、贞节:在古代社会,女子的贞节观念非常重要,是否守身如玉也是判断是否出嫁的重要因素。如果女子没有守节或被污名化,那么可能会很难嫁出去。古代女子出嫁习俗:1、婚姻介绍人:在婚姻介绍人...

  • 古代女子什么时候出嫁 古代女子出嫁的习俗
  • 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标准是男20岁、女15岁。但各朝代有异,如唐代,“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明代,“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嫁娶。”为解决人口出生和男子婚配问题,有不少朝代采取强制女性出嫁的手段。如在晋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嫁人,否则...

  • 古代男子多少岁可以娶妻
  • 但并没有严格规定必须在何时结婚。3. 古代女子在十五岁成年,而根据古籍记载,女子十六岁便可结婚。4. 常言道“小女年方二八”,其中的“二八”指的是十六岁,表示女子已到了适婚年龄。5. “闺中待字”指的是未出嫁的女子,在古代,十六岁的女子通常已经开始待字闺中,等待合适的婚配对象。

  • 清朝女子大约多少岁出嫁?
  • 一般为15岁成年,但你所指的出嫁可以是指婚的那种(那些贵族,皇室就经常这样做),有公主在几岁就赐婚的了,到了12,13岁就嫁给要嫁的人

  • 解读古代结婚法定年龄:唐代男15岁 女13岁
  • 除了这一天,古代正月十五、七月七,也都是单身男女觅偶的良机。七月七又叫“七夕节”,被现代男女戏称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可以说,古代人为单身男女的婚配也想了不少法子,这对解决“剩男剩女”问题是有效的。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 古代人认为“男有室女有家”后,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

    禹州市说: 古代女子男子几岁成年,几岁结婚????急急急 -
    饿了回复: 女子16,男子18,至于古代的结婚,想什么时候结都行...什么童养媳娃娃亲多得很,因为在那时女性没什么地位,让嫁就只能嫁出去追问:男子几岁成年补充:18啊

    禹州市说: 古代时女子几岁行成人礼
    饿了回复: 15岁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禹州市说: 岳飞死时39岁,岳云死时23岁,如果算上10月怀胎,那岳飞不就是15岁就结婚了吗?难道古人结婚都很早吗? -
    饿了回复: 宋史 岳飞传 说岳云是养子.后来则认为是亲生的15岁就结婚,很正常

    禹州市说: 女小二生宝儿什么意思 -
    饿了回复: 这是古代男女搭配年龄的一种说法,具体内容如下: 女小五,人楚楚;女小四,好脾气;女小三,男当官;女小二,生宝儿;女小一,住京师;若同岁,常富贵.女大一,穿锦衣;女大二,生进儿;女大三,抱金砖;女大四,有喜事;女大五,...

    禹州市说: 古代女子喜欢戴什么样的饰品?
    饿了回复: 男子虽然也会化妆,并佩戴一些饰品,可是从整体而言,还是稍逊于女子.就拿饰品来说,也是女子的比较丰富.常见的女子饰品有笄、簪、钗之类,皆属于基本的饰物....

    禹州市说: 及笄是年满十六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笄礼... - 上学吧
    饿了回复: 是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的时代开始的. 传说,这是我们祖先轩辕黄帝规定下来的.黄帝战败蚩尤,平息了战争,建立起部落联盟,制止了群婚,结束了野蛮年代,人类文明时代最初就从此开始了.过惯群婚的人类时代,一下子要改...

    禹州市说: 古代婚姻制度 -
    饿了回复: 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使皇帝也只是有一个老婆,但那个时候的内容只要有条件,可以娶很多个老婆,但那叫妾,不能称妻.妾下面还有通房丫头.只有办了手续的通房丫头才能称妾.如《红楼...

    禹州市说: 在古代,官府会干涉民间的婚姻问题吗?
    饿了回复: 我国古代有“无媒不成婚”的说法,因为 古人历来相信“媒妁之言”是婚姻的基础条 件.比如《诗经•卫风•氓》中就载有:“匪我愆 期,子无良媒”;《战国策•齐策...

    ……

    首页
    返回顶部
    广东生活网

    © 广东生活网 guangdong.xky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