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个人的家教是很重要的,影响到孩子以后个人的发展。所以那些关于家庭教育的小故事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了解一下。下面是有关家教的名人小故事,欢迎阅读: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 *** 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
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十大最有名的家风故事四戒是: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是: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这“四戒”与“四宜”相辅相成,既告诉后人什么不该做,又告诉后人应该怎么做,充满人间烟火,值得学习。这便是纪晓岚家风家训小故事。9、梁启超教子有方 梁氏一族拥有非常优秀的家教和家风,造就...
名人家风故事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家风无影无形,却潜移默化地规范着家人的行为,指引着人生的航向,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前程和家族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下面我们来看看名人家风故事,欢迎阅读借鉴。 名人家风故事 篇1 1、丰子恺...
3个古代名人尊师的小故事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程门立雪】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
关于尊师重道的小故事50字在中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传统,其中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已成传统,代代相传。由此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古人是怎么体现尊师重道的呢?通过下面一些经典的故事或许可以有所启发和感悟。“楷模子贡”公元前479年,孔子...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有哪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白鹿洞书院揭示》 【大意】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再让别人去做。自己做事未达到目的,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猜你喜欢: 1.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 2. 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 3. 成功教育故事案例 4. 成功教育孩子的案例5个 5. 教育孩子成功的案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
十大最有名的家风故事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依旧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这回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于是孟母安下心来,认为这才是孩子该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2、曾国藩家训 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有不...
名人与老师的故事程门立雪,毛泽东感恩老师 1.程门立雪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
家庭教育孩子小故事有哪些在家庭教育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有趣的小故事,有的让人感悟很深,有的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家庭教育孩子小故事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家庭教育孩子小故事 一、无声的教育:老禅师的育人技巧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有人违反寺规翻墙出...
名人母亲教育子女的故事母亲重新为爱迪生开辟了实验场所。为了防止意外,新实验室设在自家阁楼顶上,地窖里只堆放器材和杂物。这样万一再发生爆炸,最多只会把房顶炸掉,不会使住人的底楼受到影响。就这样,他们家的小阁楼成了爱迪生的实验室。爱迪生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实验中度过的。正是在母亲的关心和支持下,爱迪生凭着对科学...
家庭教育经验和小故事一个好的家教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下面是家庭教育经验和小故事,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经验和小故事 篇1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那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
安定区说:
求历代名人刻苦学习的小故事 -
微波回复: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
安定区说:
求关于名人生活中的小故事 -
微波回复: 六个关于理想的故事1、《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
安定区说:
找出一些名人尊敬老师的故事 -
微波回复: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安定区说:
关于元宵节的五十字名人小故事 -
微波回复: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
安定区说:
搜集一个有关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
微波回复: 孔子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安定区说:
读了许多名人家教故事后的你.有什么感想?我要的是感悟!不是故事! - 作业帮
微波回复:[答案] 《名人传》感想翻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
安定区说:
有关名人读书的小故事 - 作业帮
微波回复:[答案]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
安定区说:
勤学好问的名人的故事? -
微波回复: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
安定区说:
我要收集关于刻苦学习获得成功的故事(急用!!!)
微波回复: 几则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一、孟轲(前372—前289),即人们常说的孟子,大学问家.在他刚上学时,非常用功,字写得工工整整一笔一划.可没多长时间,他便觉得学...
安定区说:
有关学与问的300字名人小故事 -
微波回复: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