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龙的资料

2025-05-22来自:门户网站
鱼龙 鱼龙(拉丁语学名:Ichthyosauria,来自希腊语ιχθυς,“鱼”和σαυρος“蜥蜴”)是一种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它们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数时期,最早出现于约2.5亿年前,比恐龙稍微早一点(2.3亿年前),约9000万年前它们消失,比恐龙灭绝早约2500万年。在三叠纪中期今天还未能确定的陆栖爬行动物逐渐回到海洋中生活,演化为鱼龙,这个过程类似今天的海豚和鲸的演化过程。在侏罗纪它们分布尤其广泛。在白垩纪它们作为最高的水生食肉动物被蛇颈龙取代。

总的来说鱼龙在2至4米之间(不过一些种小一些,有些种长于4米)。它的头像海豚,拥有一个长的、有齿的吻。鱼龙嘴巴长而尖,上下颌长着锥状的牙齿,整个的头骨看上去像一个三角形。像今天的鲔鱼它的体型适于快速游泳,椎体如碟状,两边微凹,一条脊椎骨好像一串碟子被串在一条绳索上,尾椎狭长而扁平。有些鱼龙看上去适合深潜,头两侧有一对大而圆的眼睛,眼睛直径最大可达30厘米,而目前所知,现生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眼睛是蓝鲸的眼睛,直径也才15厘米。因此鱼龙可以在光线暗淡的夜间或深海里追捕乌贼、鱼类等猎物。一些科学家估计,鱼龙可以下潜到海洋中500米的地方(藻谷亮介,2000年)。估计鱼龙的游速可以达到每小时40千米。如同今天的鲸目动物它们呼吸空气和胎萌(有些成年鱼龙的化石包含胎儿)。虽然鱼龙是爬行动物,其祖先是生蛋的,但是鱼龙本身胎萌并不出奇。所有呼吸空气的海生动物不是要到海岸上生蛋(如海龟和一些海蛇),就是得直接在水中产仔(如海豚和鲸)。由于鱼龙流线型的体型它们相当不可能能够爬到岸上生蛋。
根据藻谷亮介的估计:一条2.4米长的狭翼龙的体重在163至168千克之间,而一条4米长的大眼鱼龙(Ophthalmosaurus icenicus)的体重在930至950千克之间。
虽然鱼龙看上去像鱼,但它们并不是鱼。史蒂芬·杰·古尔德说鱼龙是他最喜欢的趋同演化的例子。在这里类似的结构相似,但是不同源。他指出:
“(鱼龙)与鱼的趋同性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它们演化在同一地方演化出的背鳍与尾鳍拥有同样的流体力学设计。由于这些结构从没有演化出来,因此它们尤其显著。陆生的爬行动物祖先背上没有板,尾巴上也没有片来作为(这些结构的)前身。”
事实上最初人们以为鱼龙没有背鳍,因为鱼龙的背鳍里没有硬骨组织,直到1890年代在德国霍尔茨玛登出土的保存异常完好的鱼龙化石显示出其背鳍的痕迹。当地特殊的保存环境允许软组织的痕迹遗留下来。
鱼龙有鳍状的四肢,它们可能被用来起稳定以及转向的作用,而不是用来加速,加速可能主要来自于鲨鱼似的尾鳍。其尾鳍分两叶,其中下叶受到尾椎的支持。
除与鱼的明显类似处外鱼龙与海豚也有类似的进化标志。两种动物的外形类似,这可能表示其活动也类似,也许它们大致占据了类似的生态位。
许多鱼状的鱼龙的主要食物是古代属于菊石亚纲的鱿鱼的近亲头足动物。有些早期的鱼龙有能够咬碎贝类的牙齿。它们的主食可能是鱼。一些大型的种拥有强壮的腭和牙齿,说明它们也吃小的爬行动物。由于鱼龙的大小相差很大,而且生存了这么长的时间,因此它们很可能有非常广的食谱。典型的鱼龙有很大的、受角膜环保护的眼睛,似乎说明它们主要在夜间猎食。
鱼 龙 的 前 鳍
最早的鱼龙是有手和足的,或者叫做鳍状肢。古生物学家曾对此有各种各样的称呼,在过去的十数年里,逐渐形成了习惯称,前面的一对叫做前鳍,后面的一对叫做后鳍。
鱼龙可能在游泳时用前鳍操纵,就象现存的鱼类和鲸类(海豚和鲸鱼)。一些古生物学家猜测,鱼龙当然是用它们的手、足来推进身体。但是,似乎它们的肩、臂并不象脊椎动物的那样健壮。
手、足的骨骼在鱼龙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上面的系统树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鱼龙的手向前鳍的演化:(1)下臂骨变得越来越短;(2)指骨也变得越来越短,最后终于变成了圆盘形;(3)指骨的数量在进化过程的早期开始增加;(4)大拇指消失了,然后在剩下的指骨旁边出现了新的骨节。
鱼龙的主要食物
根据有限的存留在鱼龙化石的胃部的物质,可以分析出鱼龙都吃些什么。早在1853年,Coles就发现鱼龙化石范围内有一些特别的东西,当时以为是鳞片。但是后来,经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其实这些是来自乌贼触手的小的钩状结构(已经灭绝的头足类动物,大部分是箭石)。
此后,更多的资料显示,鱼形鱼龙主要是以乌贼类为食。即使是长达10米的侏罗纪泰曼鱼龙(Temnodontosaurus)也不例外,虽然它们也时不时吃些大的脊椎动物。除了乌贼,鱼龙还吃鱼和其它海洋动物。
简单地说,许多鱼形鱼龙是乌贼捕食者,就象现在的鲸鱼一样。
鱼龙的繁殖
鱼龙的标本不仅证明鱼龙产下活的婴儿,而且还进一步证实像鲸类和海豚一样,小鱼龙也是尾巴先生出来。然而,很重要的一点需要注意,“保存了正在生产”的个体在死亡时也许并不是在生产。相反,它们极有可能是在怀孕时死亡的,只是后来在腐烂过程中,婴儿被母亲尸体内产生的气体推到产道之外。这种“死后生产”在今天冲上海滩的鲸鱼中是很常见的。
婴儿头先位而不是尾先位保存的标本显示,鱼龙有时会发生难产。大概像鲸鱼类和海豚一样,直到头从母亲的泄殖腔中出来,小鱼龙才被“触发”第一次呼吸。因此,如果婴儿头先伸出,那么它极有可能被淹死。1995年,查尔斯.迪明(D.Charles Deeming)博士以及同事研究了鱼龙胚胎后指出,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母亲也会死亡,因为死亡的婴儿后来留在泄殖腔中,母亲就会活动受阻。婴儿的腐烂也会漫漫使她流血中毒。也许有时头先位的婴儿的确能够幸存下来,因为在海豚中有头先生产成功的记录。
可能还会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太多婴儿的非正常生产。活产是一个压力和危险性非常高的过程,对于呼吸空气的水生动物来说尤其如此,迪明及其同事还指出,一胎多仔可能导致鱼龙妈妈死亡。
每年的六月中旬,怀孕的雌性大眼鱼龙会成群结队地游到有大片珊瑚礁和海藻丛的陆表海,尽快生产。这种环境不仅为小鱼龙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也是它们的避难所。但是,这里并不适合成年的大眼鱼龙捕食。习惯了在广阔而黑暗的深海里捕食,它们很难适应陆表海水域的明亮阳光和狭小空间,所以它们产下小鱼龙后不久就会离开。小鱼龙离开母体后第一件事就是赶快浮到水面上去吸一口气。它们生下来就很活波,能够自由游泳。像所有动物的婴儿一样,它们头和眼睛的比例都比成年个体的大。新生的小鱼龙成长初期,珊瑚礁中的洞穴和通道成了它们躲避肉食动物的理想场所。在几个月内,小鱼龙就会长大,进入开阔海域生活。
发现史
鱼龙最早的描述是1699年在威尔士发现的化石残片。
1708年最早的脊椎化石两次被发表,怀疑为大洪水的遗迹。1811年玛丽·安宁在今天被称为侏罗纪海岸的莱姆里吉斯发现了第一具完整的鱼龙化石。此后她相继发现了三个具不同的化石。
1905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恐龙远征队在三叠纪是浅海的内华达州发现了25具化石。一些这些化石今天陈列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考古博物馆中。其它化石今天依然埋在石床中,可以在奈伊县的州立柏林鱼龙公园里被参观。1977年内华达州将三叠纪的鱼龙沙尼龙(Shonisaurus)定为州化石。内华达是唯一一个拥有一具完整的、17米长的沙尼龙的州。1992年一位加拿大鱼类学家发现了至今为止最大的鱼龙化石,它长23米。
演化史
早期的鱼龙看上去更像有鳍的蜥蜴,而不像鱼或者海豚。在加拿大、中国、日本和挪威斯匹兹卑尔根的早期和中早期三叠纪层均找到了这些化石。这些早期的种包括巢湖龙(Chaohusaurus)、短尾鱼龙(Grippia)和歌津鱼龙(Utatsusaurus)。这些属于鱼龙总目,但不属于鱼龙目(藻谷亮介,1997年;藻谷亮介等,1998年)的早期鱼龙在三叠纪晚早期或者早中期演化为真正的鱼龙。这些鱼龙很快就分化为许多种,其中包括像海蛇的、10米长的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以及小一些的、更典型的种如混鱼龙(Mixosaurus)。三叠纪晚期的鱼龙包括比较老式的萨斯特鱼龙科以及更像海豚的加利福尼亚鱼龙(Californosaurus)等。专家们现在还不一致这些鱼龙是否显示了进化的过程,其中萨斯特鱼龙是比较不专一的并系群,逐渐进化为更高级的种类(Maisch和Matzke,2000年),还是它们是从同一祖先发展出来的两种并列的种类(Nicholls和Manabe,2001年)。
在卡尼克阶和诺利克阶萨斯特鱼龙科的动物达到了很大的长度。在内华达州卡尼克阶地层发现了多具化石的Shonisaurus popularis达到15米长。在太平洋的两岸均有卡尼克阶的萨斯特鱼龙科动物被发现。在西藏发现有西藏喜马拉雅鱼龙(Himalayasaurus tibetensis)。这些10至15米长的鱼龙可能与沙尼龙属于同一属(藻谷亮介等,1999年;Lucas,2001年,117至119页)。在英属哥伦比亚被发现的Shonisaurus sikanniensis达到了21米的长度,这是至今为止最大的海栖爬行动物。
诺利克阶末这些巨大的动物(以及其小型的近亲)似乎消失了。在英国也有瑞提阶的鱼龙被发现,它们与侏罗纪早期的鱼龙非常类似。与恐龙一样鱼龙及其同期的蛇颈龙幸存了三叠纪末的灭绝事件,并在侏罗纪早期立刻多样化来填补空缺的生态位。
海因里希·哈尔德画的鱼龙
侏罗纪早期如同三叠纪晚期一样是鱼龙的顶峰时期,当时的鱼龙包括四个科和许多种,其长度从一至10米不等。其属包括真鼻龙(Eurhinosaurus)、鱼龙属(Ichthyosaurus)、Leptonectes、狭翼龙(Stenopterygius)和大型的食肉鱼龙泰曼鱼龙(Temnodontosaurus),同时也有早期留下的、比较原始的Suevoleviathan,它们相比于其诺利克阶的祖先变化比较小。所有这些动物均有海豚似的、流线型的躯体。不过比较原始的动物可能比后来发展出来的种类如狭翼龙或鱼龙属更细长些。
在侏罗纪中期依然有鱼龙,但其多样性减少了。这个时候有代表性的鱼龙包括四米长的大眼鱼龙(Ophthalmosaurus)及其邻近的属,它们与鱼龙属类似,拥有完美的“水滴型”流线型身躯。大眼鱼龙的眼睛非常大,这些动物可能在光线比较暗的深水中捕猎(藻谷亮介,2000年)。
在白垩纪鱼龙的多样性似乎继续下降。至今为止白垩纪的鱼龙只有一个属被发现:扁鯺鱼龙属(Platypterygius),虽然它在全世界均有分布,但是其种类很少。在白垩纪中期的灭绝事件中这些鱼龙消失。有意思的是流体力学性能比较差的动物如沧龙和蛇颈龙幸存了,而且非常繁茂。可能鱼龙成为其专业化的牺牲品。它们无法与速度非常高的真骨附类鱼类相竞争。而沧龙的静候突击的策略对付真骨类鱼类则比较有效(Lingham-Soliar,1999年)。
流行文化
在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中有鱼龙与蛇颈龙相斗的描写
在电子游戏半条命中有一种水下的外星动物被称为鱼龙
中生代海洋中生存过的已绝灭的鱼形爬行动物,归类于爬行纲中的调孔亚纲。1821年,柯尼希认为它们是介于鱼类和爬行类之间的动物,创立了鱼龙 (ichthyo-saurus)这个词。 居维叶曾对鱼龙有过较形象的描述:“鱼龙具有海豚的吻,鳄鱼的牙齿,蜥蜴的头和胸骨,鲸一样的四肢,鱼形的脊椎。”指出它们是一类古老的爬行动物。
1835年,h.-m.d.de布兰维尔把鱼龙作为一个独立的纲(ichthyosauria),列入脊椎动物亚门。四年后,著名的英国古脊椎动物学家理查德·欧文将鱼龙和鳍龙类合并,作为一类,称enaliasauria,包括两个目:鱼龙目和蛇颈龙目。随着鱼龙化石的增加,鱼龙的分类位置也不断地得到重新认识。1956年,a.s.罗默将它们单独列为一个目,归于上孔类(parapsida),1968年,罗氏研究了北美晚白垩世的一个完整鱼龙的头骨构造。他将鱼龙归入调孔类。
鱼龙的起源,目前尚缺少可靠的线索,已知最早的早三叠世晚期的化石,就已高度地特化。因此它们的祖先应出现在三叠纪以前。由形态构造推测,鱼龙可能起源于杯龙类。
侏罗纪的鱼龙属 (ichthyosaurus)是典型的鱼龙。它们的外形酷似一些大型快速游泳的鱼类,纺锤形的身体,皮肤裸露,三角形的头向前伸出似剑的长吻,嘴内长满锥状的牙齿,牙齿有迷路构造。在德国侏罗系的海相地层中盛产鱼龙化石,保存情况非常好。在粘土板岩上,常从侧方印出清楚的身体软体部分,可清晰见到一个肉质的背鳍和尾部由一串下折的尾椎骨构成的上叶小,下叶大的倒歪形尾。鱼龙的这一体现快速游泳的适应型式从三叠纪延续到白垩纪,仅有量的改变。例如它们的个体变大,歪形的尾鳍加大,前肢鳍脚变长。
鱼龙类的身躯构造说明,它们完全失去了上陆的能力。关于鱼龙的生殖方式,目前多认为属卵胎生。这种推断在德国符腾堡地区出土的鱼龙化石得到证明。在保存完好的鱼龙骨骼的腹腔部位,除了可以识别出它们的一些食饵,如头足类、鱼类外,还有鱼龙的幼体,其中有的已堕落于泄殖腔之外。
鱼龙的分类,目前较一致的意见是根据肢骨鳍脚构造的联接关系分为两大类,宽足类和窄足类,它们共分为五个科。①混鱼龙科mixosauridae,②短头鱼龙科om-phalosauridae,③萨斯特鱼龙科shastasauridae,④鱼龙科ichthyosauridae,⑤块鳍鱼龙科stenopterygiidae。
前三科主要生存于三叠纪,是一些较原始的鱼龙,一般个体较小,形态较原始。后两个科主要包括侏罗纪和白垩纪一些进步的鱼龙。
中国鱼龙化石发现和研究都较晚,第一件鱼龙化石是1964年杨钟健命名的茅台混鱼龙(mixosaurus mao-taiensis)。1964年的希夏邦玛峰科学考察中,在西藏定日地区发现鱼龙化石,1966年,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队在聂拉木县土隆地区采集到一件大型的鱼龙,被命名为西藏喜马拉雅鱼龙 (himalayesaurus tibetensis),1965年,安徽巢县三叠系早期地层中发现了一个小型的鱼龙——龟山巢湖龙 (chaohusaurus guishanensis)是世界上已知最早出现的一个属。
鱼龙作为海洋性的动物,其分布是世界性的。从早三叠世晚期出现到白垩纪末绝灭,一直是一类海洋中生活得非常成功的动物。在中生代末它们与恐龙、翼龙等一起绝灭。
一.远古海洋中的鱼龙
人们发现在距今2.3亿年前的远古海洋里,就开始有鱼龙了。在盛产茅台名酒的我国贵州省茅台地区,就发现了这种原始的鱼龙——混鱼龙。它头长、脖子短,身体像现在的海豚。它们的四肢已变成善于游泳的鳍脚。鱼龙是以海洋中的鱼类、蚌类或其他脊椎动物为食的。混鱼龙是整个鱼龙家族中最小的一类,体长不到1米,最长的也只有2米多。
从广阔的海洋里钻出一个尖尖的长鼻子的动物,它长得像现在的海豚,嘴长长的,里面长满了尖尖的牙齿。这种动物其实也是一种爬行动物,是一种在水中生活的爬行动物,就像现代的哺乳动物——鲸鱼在水中生活一样。这种动物的名字叫鱼蜥,或者叫“鱼龙”。你看,它的四肢适应水中游泳的生活已经变成非常结实的鳍状,而且尾巴也变得像鱼尾巴一样了。鱼龙的身体是流线型的,像鱼一样,但它不是鱼,因为它不是用鳃呼吸,而是像当时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一样,用肺呼吸空气。而且鱼龙出不像鱼那样在水中产卵。相反,鱼龙妈妈把卵留在自己的身体里,这样就可以安全地把卵孵化出来。它们的孩子出世后,终身都生活在海洋里。它们在大海中过得非常自在,有些鱼龙可以长到13米多。
当时的古代海洋中,还有一种爬行动物,叫地龙。这个很不合适的名字是早年古生物学家起的,意思是“陆地上的蜥蜴”。有些人也把它们叫做“海洋鳄鱼”。你们可能已经从这些绰号上知道它长得一定很像现代鳄鱼了吧。但是除了它的鳄鱼状的身子外,它的四条脚却已变成桨状的鳍,加上那条大尾巴,使它可以在水中随意游来游去。这种水中爬行动物也和色龙一样,除了在岸上产卵外,一般都终身生活在海洋中。
那时的海洋里还生活着一类短头鱼龙,它的头短而粗,嘴里长着几排像纽扣似的牙,原来它是生活在海底靠吃软体动物为生的鱼龙。它用那纽扣般的牙齿,“咔吧”一下子就压碎了软体动物的壳,把里面鲜嫩的肉一口吞到肚子里。短头鱼龙头虽然小,但个头却不小,它的四肢比同时代的其它鱼龙都要长很多。有的短头鱼龙能长到10~14米,比起混鱼龙来,它可是“彪形大汉”了。
鱼龙大家族中最常见的就是生活在1.5亿年前的真鱼龙了,我们常说的典型的鱼龙就指的是它。它的身体为流线型,皮肤裸露,很适于在水中游泳。它长长的脑袋,鼻孔长在头上方,嘴里长满了又尖又大的牙,最多可达200个。鱼龙有两只大眼睛,还长着一种叫巩膜环的保护眼睛的结构,这说明鱼龙的视力很强。它的听力也比其他爬行动物好。难怪有人夸它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海中霸王呢!鱼龙是怎样在大海中遨游的呢?是像鱼,还是像海豚?科学家告诉我们,它游起来更像现代的企鹅。几年前,在英国的一个博物馆地下的采石场里,发现了一些鱼龙化石,有脖子、前肢和尾巴。经过仔细的研究,发现鱼龙是用前肢作“定向舵”,用大尾巴作推动器。如果它想缓慢游动时,就用两个前肢划水,如果要快速前进时,就使劲地摇动大尾巴,像箭一样,划过水面,飞驰而去。
啊,一个小脑袋露出了海面,紧接着是一个细长的脖子,它游向了岸边,爬上了岩石。它的身子又扁又平,四只像海豹一样的鳍脚又宽又有力,就是凭着它们,它爬上了岸边的岩石。这个怪模样的家伙是谁?它是海洋里的又一个霸王——蛇颈龙。一个科学家形容它就像“一条大蛇穿在一只乌龟身体内”。它可是一个凶残的肉食者,不仅能吃鱼类,有时还能捉住俯冲到海面捕食的翼龙呢!蛇颈龙在地球上一直生活了1.1亿多年。世界各个海洋和大湖里都留下了它们的身影。它们和最后一批恐龙一起在距今6500万年的时候绝灭了。
二.鱼龙化石发现记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民在牧场的岩石中看到了一些很像巨大的动物脚印的东西,他立即找来了一位科学家。这个科学家看了一会儿对这个农民说,这是个大家伙,这种史前大动物肯定是用两个后肢行走的。它的脚很像鸭子的蹼。后来才知道它是一只鸭嘴龙。科学家还发现这个大家伙可以很容易地走过软泥地,也许这个地方曾经是海滩,因为在脚印附近是一个小沙蟹的化石。
还有一次,一个新英格兰农民也发现了一些奇怪的脚印印模,这些印模已经石化了。但当时还没有一个人听说过恐龙,所以无法给这些又大又奇怪的脚印起名字。
后来,过了几十年后,第一具恐龙骨架被发现以后,人们才把这些奇怪的脚印与恐龙联系在一起。
发现第一具“龙”骨架的是英国的一个12岁的小女孩玛丽。这个漂亮的小姑娘的家住在海边。小玛丽常帮助父亲到海边的岩石中去收集海贝化石,他们在游客聚居区以卖化石为生。1811年的一天,玛丽在岩石中发现了一个奇怪动物的骨骼,它像是一只曾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种古代爬行动物的化石。经过科学家的研究,证实了这件化石确实是一种海生爬行动物的遗骸。它死后骨头被泥沙埋在海底,变成了岩石中的化石。不知过了多少百万年,海底的岩石被抬升了很多米,露出了水面,在日晒雨淋的风化作用下,一部分岩石破碎了,形成了今天海边的峭壁。而这个古代海洋中的爬行动物骨架恰好是在这个峭壁的表面,结果被幸运的玛丽发现了。后来当科学家们把这些骨骼化石拼在一起的时候,才知道这是一只已经绝灭2亿年的鱼龙化石。
玛丽发现的这个化石叫什么呢?当时科学家们都用拉丁文或希腊文给动植物起名字。因此,这个化石也不例外,给它起了个“Ichth-Ysaurus”的名字,“Ichthys”在希腊语中是“鱼”的意思,而“saurus”是希腊文的“蜥蜴”。所以早期的古生物学家把它翻译成“鱼蜥”。后来改译为鱼龙。
玛丽因此出名了。她很激动,决心再发现一些重要的化石,经过几年的努力,她果然又发现了另一种在天上飞的爬行动物——翼龙的骨骼化石。她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古生物化石发现者。要是在现在,她肯定能拿诺贝尔奖。
时过不久,一个英国妇女曼特尔夫人又在岩石中发现了一些特别大的牙齿。他们认为那颗牙齿很像一种叫像鬣蜥的牙齿。他们给这只远古时代的爬行动物起了个禽龙的名字。后来他们又发现了许多禽龙化石。当一只完整的禽龙骨架被发掘出来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除了牙齿外,这只禽龙与原来比较过的像鬣蜥的样子完全不一样。
随着越来越多的巨大爬行动物被发现,一个科学家认为,必须给所有这些大怪物起个名字。他决定用dinosaurs来统称它们,意思是“恐怖的蜥蜴”。我国古生物学家把它译龙。
三.鱼龙“公墓”里的新发现
绝大多数爬行动物都是卵生的,就是说它们大多靠生蛋繁殖后代。一般的爬行动物都把蛋下到砂子里或自己的窝里,而鱼龙却不同,它们不能在水下产卵,也无法爬到陆地上产蛋。那么,它们又是怎样生殖的呢?140多年前,人们在岩石中发现一具十分完整的巨鱼龙化石。奇怪的是,大鱼龙的肚子里还有一条长得非常相似的微小鱼龙。那时,一些人认为是大鱼龙吞食了小鱼龙,后来,科学家们在德国的霍耳茨马登附近发现了300多条鱼龙的骨骼化石,除了数量众多的鱼龙骨骼和皮肤化石外,还意外地找到了一些腹中带有幼体鱼龙的雌性鱼龙骨架化石,这样的骨骼标本共有20多具。
鱼龙“公墓”里发现的所有成年雌性鱼龙的体腔中几乎都有小鱼龙。甚至在一种名叫四裂狭鳍龙的雌龙腹腔中找到4条小鱼龙。其中有3条在体腔内,1条刚要出世。它的身子在体外,面头却在妈妈的肚子里。大自然的石化作用将鱼龙的生殖情况如实地记录下来,通过对这些标本的研究,科学家的认定,小鱼龙出生的时候并不是很快地离开母体的身体,在分娩时,小鱼龙的尾巴首先渐渐地由母体伸出,但整个身体并不出来,一直到小鱼龙已经刻意使用尾鳍和鳍脚的时候为止。快生下来的小鱼龙个头较大,一条3米长的雌鱼龙所生的孩子可达0.5~0,7米。1988年,瑞士的一位古生物学家在阿尔卑斯山上发现许多的龙化石。2亿多年前,那里还是一片温暖的海洋,长得有点像海豚的幻龙正自在地遨游。现在,很多人都在推测鱼龙这样的海洋爬行动物可能与其它动物不一样,是一种“卵胎生”的动物,这一特征在当时是很进步的呢。
鱼龙化石最早于18世纪(1708年)发现于瑞士苏黎世地区,只两块脊椎。当时,科学家还不认识。一百多年后(1814年),一英国12岁女孩玛丽·安宁在英吉利海边悬岩中发现一完整的鱼龙化石后,才被学者认识。
根据喜马拉雅鱼龙的特征,并参考与其共生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学者经研究后认为,产鱼龙化石的地层时代应为晚三叠世,距今约1亿6千万年前。这就是说,当西藏鱼龙在这里生活时,喜马拉雅地区为一海洋,是为古喜马拉雅海。此海与古地中海相通,今日的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水,可通过古喜马拉雅海和古地中海互相连通。现今我们看到的喜马拉雅山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那是后来从海底上升形成的。喜马拉雅山是一条年轻的山脉,至今每年还在继续上升。从这里,我们实实在在看到了“沧海桑田”变迁的辩证法,看到了古生物学为古地理学提供科学论据的实例。
关于鱼龙,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它是卵胎生的。我们知道,大多数爬行动物是卵生的,但有些毒蛇却是卵胎生。所谓卵胎生,即其受精卵不像卵生动物那样排出体外,靠外界环境来孵化,而是留母体之内,待发育成小动物后再产出。这种生殖方式,看上去很像胎生,但它在母体内发育时,不像胎生动物那样由母体供应营养,而主要仍还靠受精卵本身的营养,只不过把卵“寄存”在母体内孵化而已,实质上仍还属卵生。有报导说,国外曾在一鱼龙化石体内发现有小鱼龙的胚胎,甚至还发现1条母鱼龙和7条小鱼龙在一起的化石群。这7条小鱼龙有的位于大鱼龙体外,有的竟还保存在大鱼龙的腹腔中。可能,这条母鱼龙是正在生产时死亡的。
我国除西藏外,还在安徽、贵州发现过鱼龙化石。安徽的鱼龙比较原始,时代也较早,为早三叠世,距今约2亿2千万年前。它的发现,把鱼龙类中三叠世的记录,向前推进了1千多万年。
水生爬行动物除鱼龙外,我国还发现有蛇颈龙、上龙、贵州龙等。
喜马拉雅鱼龙(Himalayesaurus tibetensis),体长10米多,重3吨左右。嘴内有粗壮似扁锥的牙齿。整个头骨呈三角形,眼睛又大又圆。脊椎骨的椎体像一只碟子,两边微凹,整个脊椎骨就像栓在绳索上的一串碟子。它的四肢骨扁平,肩胛骨长,这都有利于游泳。纺锤状的躯体,桨状的四肢和强壮的尾巴,使它成为古喜马拉雅海中无可匹敌的快速游泳家。
萨斯特鱼龙科是三叠纪中晚期分布最广泛的鱼龙类,囊括了一大堆千差万别的品种,从几米长的到十几米的巨兽都有。萨斯特鱼龙(Shastasaurus)是这个科的典型代表,牙齿是槽生型,背部没有鳍,尾巴上也没有半月形的尾鳍,因此它可能仍然象鳗鱼状摆动身体前进。
在三叠纪最后一千万年里萨斯特鱼龙迅速从普通生物进化为骇人的海洋巨兽,它们又大又壮,和它们同时期生活的陆地动物——各种初龙类,以及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恐龙,和萨斯特鱼龙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鱼龙(拉丁语学名:Ichthyosauria,来自希腊语ιχθυς,“鱼”和σαυρος“蜥蜴”)是一种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它们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数时期,最早出现于约2.5亿年前,比恐龙稍微早一点(2.3亿年前),约9000万年前它们消失,比恐龙灭绝早约2500万年。在三叠纪中期今天还未能确定的陆栖爬行动物逐渐回到海洋中生活,演化为鱼龙,这个过程类似今天的海豚和鲸的演化过程。在侏罗纪它们分布尤其广泛。在白垩纪它们作为最高的水生食肉动物被蛇颈龙取代。
  分类
  域: 真核域(Eukaryota)
  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 爬行纲(Reptilia)
  亚纲: 阔孔亚纲(Euryapsida)
  总目: 鱼龙总目(Ichthyopterygia)
  目: 鱼龙目(Ichthyosauria)
  总的来说鱼龙在2至4米之间(不过一些种小一些,有些种长于4米)。它的头像海豚,拥有一个长的、有齿的吻。鱼龙嘴巴长而尖,上下颌长着锥状的牙齿,整个的头骨看上去像一个三角形。像今天的鲔鱼它的体型适于快速游泳,椎体如碟状,两边微凹,一条脊椎骨好像一串碟子被串在一条绳索上,尾椎狭长而扁平。有些鱼龙看上去适合深潜,头两侧有一对大而圆的眼睛,眼睛直径最大可达30厘米,而目前所知,现生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眼睛是蓝鲸的眼睛,直径也才15厘米。因此鱼龙可以在光线暗淡的夜间或深海里追捕乌贼、鱼类等猎物。一些科学家估计,鱼龙可以下潜到海洋中500米的地方(藻谷亮介,2000年)。估计鱼龙的游速可以达到每小时40千米。如同今天的鲸目动物它们呼吸空气和胎萌(有些成年鱼龙的化石包含胎儿)。虽然鱼龙是爬行动物,其祖先是生蛋的,但是鱼龙本身胎萌并不出奇。所有呼吸空气的海生动物不是要到海岸上生蛋(如海龟和一些海蛇),就是得直接在水中产仔(如海豚和鲸)。由于鱼龙流线型的体型它们相当不可能能够爬到岸上生蛋。
  根据藻谷亮介的估计:一条2.4米长的狭翼龙的体重在163至168千克之间,而一条4米长的大眼鱼龙(Ophthalmosaurus icenicus)的体重在930至950千克之间。
  虽然鱼龙看上去像鱼,但它们并不是鱼。史蒂芬·杰·古尔德说鱼龙是他最喜欢的趋同演化的例子。在这里类似的结构相似,但是不同源。他指出:
  “(鱼龙)与鱼的趋同性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它们演化在同一地方演化出的背鳍与尾鳍拥有同样的流体力学设计。由于这些结构从没有演化出来,因此它们尤其显著。陆生的爬行动物祖先背上没有板,尾巴上也没有片来作为(这些结构的)前身。”
  事实上最初人们以为鱼龙没有背鳍,因为鱼龙的背鳍里没有硬骨组织,直到1890年代在德国霍尔茨玛登出土的保存异常完好的鱼龙化石显示出其背鳍的痕迹。当地特殊的保存环境允许软组织的痕迹遗留下来。
  鱼龙有鳍状的四肢,它们可能被用来起稳定以及转向的作用,而不是用来加速,加速可能主要来自于鲨鱼似的尾鳍。其尾鳍分两叶,其中下叶受到尾椎的支持。
  除与鱼的明显类似处外鱼龙与海豚也有类似的进化标志。两种动物的外形类似,这可能表示其活动也类似,也许它们大致占据了类似的生态位。
  许多鱼状的鱼龙的主要食物是古代属于菊石亚纲的鱿鱼的近亲头足动物。有些早期的鱼龙有能够咬碎贝类的牙齿。它们的主食可能是鱼。一些大型的种拥有强壮的腭和牙齿,说明它们也吃小的爬行动物。由于鱼龙的大小相差很大,而且生存了这么长的时间,因此它们很可能有非常广的食谱。典型的鱼龙有很大的、受角膜环保护的眼睛,似乎说明它们主要在夜间猎食。
  鱼 龙 的 前 鳍
  最早的鱼龙是有手和足的,或者叫做鳍状肢。古生物学家曾对此有各种各样的称呼,在过去的十数年里,逐渐形成了习惯称,前面的一对叫做前鳍,后面的一对叫做后鳍。
  鱼龙可能在游泳时用前鳍操纵,就象现存的鱼类和鲸类(海豚和鲸鱼)。一些古生物学家猜测,鱼龙当然是用它们的手、足来推进身体。但是,似乎它们的肩、臂并不象脊椎动物的那样健壮。
  手、足的骨骼在鱼龙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上面的系统树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鱼龙的手向前鳍的演化:(1)下臂骨变得越来越短;(2)指骨也变得越来越短,最后终于变成了圆盘形;(3)指骨的数量在进化过程的早期开始增加;(4)大拇指消失了,然后在剩下的指骨旁边出现了新的骨节。
  鱼龙的主要食物
  根据有限的存留在鱼龙化石的胃部的物质,可以分析出鱼龙都吃些什么。早在1853年,Coles就发现鱼龙化石范围内有一些特别的东西,当时以为是鳞片。但是后来,经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其实这些是来自乌贼触手的小的钩状结构(已经灭绝的头足类动物,大部分是箭石)。
  此后,更多的资料显示,鱼形鱼龙主要是以乌贼类为食。即使是长达10米的侏罗纪泰曼鱼龙(Temnodontosaurus)也不例外,虽然它们也时不时吃些大的脊椎动物。除了乌贼,鱼龙还吃鱼和其它海洋动物。
  简单地说,许多鱼形鱼龙是乌贼捕食者,就象现在的鲸鱼一样。
  鱼龙的繁殖
  鱼龙的标本不仅证明鱼龙产下活的婴儿,而且还进一步证实像鲸类和海豚一样,小鱼龙也是尾巴先生出来。然而,很重要的一点需要注意,“保存了正在生产”的个体在死亡时也许并不是在生产。相反,它们极有可能是在怀孕时死亡的,只是后来在腐烂过程中,婴儿被母亲尸体内产生的气体推到产道之外。这种“死后生产”在今天冲上海滩的鲸鱼中是很常见的。
  婴儿头先位而不是尾先位保存的标本显示,鱼龙有时会发生难产。大概像鲸鱼类和海豚一样,直到头从母亲的泄殖腔中出来,小鱼龙才被“触发”第一次呼吸。因此,如果婴儿头先伸出,那么它极有可能被淹死。1995年,查尔斯.迪明(D.Charles Deeming)博士以及同事研究了鱼龙胚胎后指出,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母亲也会死亡,因为死亡的婴儿后来留在泄殖腔中,母亲就会活动受阻。婴儿的腐烂也会漫漫使她流血中毒。也许有时头先位的婴儿的确能够幸存下来,因为在海豚中有头先生产成功的记录。
  可能还会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太多婴儿的非正常生产。活产是一个压力和危险性非常高的过程,对于呼吸空气的水生动物来说尤其如此,迪明及其同事还指出,一胎多仔可能导致鱼龙妈妈死亡。
  每年的六月中旬,怀孕的雌性大眼鱼龙会成群结队地游到有大片珊瑚礁和海藻丛的陆表海,尽快生产。这种环境不仅为小鱼龙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也是它们的避难所。但是,这里并不适合成年的大眼鱼龙捕食。习惯了在广阔而黑暗的深海里捕食,它们很难适应陆表海水域的明亮阳光和狭小空间,所以它们产下小鱼龙后不久就会离开。小鱼龙离开母体后第一件事就是赶快浮到水面上去吸一口气。它们生下来就很活波,能够自由游泳。像所有动物的婴儿一样,它们头和眼睛的比例都比成年个体的大。新生的小鱼龙成长初期,珊瑚礁中的洞穴和通道成了它们躲避肉食动物的理想场所。在几个月内,小鱼龙就会长大,进入开阔海域生活。
  发现史
  鱼龙最早的描述是1699年在威尔士发现的化石残片。
  1708年最早的脊椎化石两次被发表,怀疑为大洪水的遗迹。1811年玛丽·安宁在今天被称为侏罗纪海岸的莱姆里吉斯发现了第一具完整的鱼龙化石。此后她相继发现了三个具不同的化石。
  1905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恐龙远征队在三叠纪是浅海的内华达州发现了25具化石。一些这些化石今天陈列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考古博物馆中。其它化石今天依然埋在石床中,可以在奈伊县的州立柏林鱼龙公园里被参观。1977年内华达州将三叠纪的鱼龙沙尼龙(Shonisaurus)定为州化石。内华达是唯一一个拥有一具完整的、17米长的沙尼龙的州。1992年一位加拿大鱼类学家发现了至今为止最大的鱼龙化石,它长23米。
  演化史
  早期的鱼龙看上去更像有鳍的蜥蜴,而不像鱼或者海豚。在加拿大、中国、日本和挪威斯匹兹卑尔根的早期和中早期三叠纪层均找到了这些化石。这些早期的种包括巢湖龙(Chaohusaurus)、短尾鱼龙(Grippia)和歌津鱼龙(Utatsusaurus)。这些属于鱼龙总目,但不属于鱼龙目(藻谷亮介,1997年;藻谷亮介等,1998年)的早期鱼龙在三叠纪晚早期或者早中期演化为真正的鱼龙。这些鱼龙很快就分化为许多种,其中包括像海蛇的、10米长的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以及小一些的、更典型的种如混鱼龙(Mixosaurus)。三叠纪晚期的鱼龙包括比较老式的萨斯特鱼龙科以及更像海豚的加利福尼亚鱼龙(Californosaurus)等。专家们现在还不一致这些鱼龙是否显示了进化的过程,其中萨斯特鱼龙是比较不专一的并系群,逐渐进化为更高级的种类(Maisch和Matzke,2000年),还是它们是从同一祖先发展出来的两种并列的种类(Nicholls和Manabe,2001年)。
  在卡尼克阶和诺利克阶萨斯特鱼龙科的动物达到了很大的长度。在内华达州卡尼克阶地层发现了多具化石的Shonisaurus popularis达到15米长。在太平洋的两岸均有卡尼克阶的萨斯特鱼龙科动物被发现。在西藏发现有西藏喜马拉雅鱼龙(Himalayasaurus tibetensis)。这些10至15米长的鱼龙可能与沙尼龙属于同一属(藻谷亮介等,1999年;Lucas,2001年,117至119页)。在英属哥伦比亚被发现的Shonisaurus sikanniensis达到了21米的长度,这是至今为止最大的海栖爬行动物。
  诺利克阶末这些巨大的动物(以及其小型的近亲)似乎消失了。在英国也有瑞提阶的鱼龙被发现,它们与侏罗纪早期的鱼龙非常类似。与恐龙一样鱼龙及其同期的蛇颈龙幸存了三叠纪末的灭绝事件,并在侏罗纪早期立刻多样化来填补空缺的生态位。
  海因里希·哈尔德画的鱼龙
  侏罗纪早期如同三叠纪晚期一样是鱼龙的顶峰时期,当时的鱼龙包括四个科和许多种,其长度从一至10米不等。其属包括真鼻龙(Eurhinosaurus)、鱼龙属(Ichthyosaurus)、Leptonectes、狭翼龙(Stenopterygius)和大型的食肉鱼龙泰曼鱼龙(Temnodontosaurus),同时也有早期留下的、比较原始的Suevoleviathan,它们相比于其诺利克阶的祖先变化比较小。所有这些动物均有海豚似的、流线型的躯体。不过比较原始的动物可能比后来发展出来的种类如狭翼龙或鱼龙属更细长些。
  在侏罗纪中期依然有鱼龙,但其多样性减少了。这个时候有代表性的鱼龙包括四米长的大眼鱼龙(Ophthalmosaurus)及其邻近的属,它们与鱼龙属类似,拥有完美的“水滴型”流线型身躯。大眼鱼龙的眼睛非常大,这些动物可能在光线比较暗的深水中捕猎(藻谷亮介,2000年)。
  在白垩纪鱼龙的多样性似乎继续下降。至今为止白垩纪的鱼龙只有一个属被发现:扁鯺鱼龙属(Platypterygius),虽然它在全世界均有分布,但是其种类很少。在白垩纪中期的灭绝事件中这些鱼龙消失。有意思的是流体力学性能比较差的动物如沧龙和蛇颈龙幸存了,而且非常繁茂。可能鱼龙成为其专业化的牺牲品。它们无法与速度非常高的真骨附类鱼类相竞争。而沧龙的静候突击的策略对付真骨类鱼类则比较有效(Lingham-Soliar,1999年)。
  流行文化
  在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中有鱼龙与蛇颈龙相斗的描写
  在电子游戏半条命中有一种水下的外星动物被称为鱼龙
  中生代海洋中生存过的已绝灭的鱼形爬行动物,归类于爬行纲中的调孔亚纲。1821年,柯尼希认为它们是介于鱼类和爬行类之间的动物,创立了鱼龙 (ichthyo-saurus)这个词。 居维叶曾对鱼龙有过较形象的描述:“鱼龙具有海豚的吻,鳄鱼的牙齿,蜥蜴的头和胸骨,鲸一样的四肢,鱼形的脊椎。”指出它们是一类古老的爬行动物。
  1835年,h.-m.d.de布兰维尔把鱼龙作为一个独立的纲(ichthyosauria),列入脊椎动物亚门。四年后,著名的英国古脊椎动物学家理查德·欧文将鱼龙和鳍龙类合并,作为一类,称enaliasauria,包括两个目:鱼龙目和蛇颈龙目。随着鱼龙化石的增加,鱼龙的分类位置也不断地得到重新认识。1956年,a.s.罗默将它们单独列为一个目,归于上孔类(parapsida),1968年,罗氏研究了北美晚白垩世的一个完整鱼龙的头骨构造。他将鱼龙归入调孔类。
  鱼龙的起源,目前尚缺少可靠的线索,已知最早的早三叠世晚期的化石,就已高度地特化。因此它们的祖先应出现在三叠纪以前。由形态构造推测,鱼龙可能起源于杯龙类。
  侏罗纪的鱼龙属 (ichthyosaurus)是典型的鱼龙。它们的外形酷似一些大型快速游泳的鱼类,纺锤形的身体,皮肤裸露,三角形的头向前伸出似剑的长吻,嘴内长满锥状的牙齿,牙齿有迷路构造。在德国侏罗系的海相地层中盛产鱼龙化石,保存情况非常好。在粘土板岩上,常从侧方印出清楚的身体软体部分,可清晰见到一个肉质的背鳍和尾部由一串下折的尾椎骨构成的上叶小,下叶大的倒歪形尾。鱼龙的这一体现快速游泳的适应型式从三叠纪延续到白垩纪,仅有量的改变。例如它们的个体变大,歪形的尾鳍加大,前肢鳍脚变长。
  鱼龙类的身躯构造说明,它们完全失去了上陆的能力。关于鱼龙的生殖方式,目前多认为属卵胎生。这种推断在德国符腾堡地区出土的鱼龙化石得到证明。在保存完好的鱼龙骨骼的腹腔部位,除了可以识别出它们的一些食饵,如头足类、鱼类外,还有鱼龙的幼体,其中有的已堕落于泄殖腔之外。
  鱼龙的分类,目前较一致的意见是根据肢骨鳍脚构造的联接关系分为两大类,宽足类和窄足类,它们共分为五个科。①混鱼龙科mixosauridae,②短头鱼龙科om-phalosauridae,③萨斯特鱼龙科shastasauridae,④鱼龙科ichthyosauridae,⑤块鳍鱼龙科stenopterygiidae。
  前三科主要生存于三叠纪,是一些较原始的鱼龙,一般个体较小,形态较原始。后两个科主要包括侏罗纪和白垩纪一些进步的鱼龙。
  中国鱼龙化石发现和研究都较晚,第一件鱼龙化石是1964年杨钟健命名的茅台混鱼龙(mixosaurus mao-taiensis)。1964年的希夏邦玛峰科学考察中,在西藏定日地区发现鱼龙化石,1966年,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队在聂拉木县土隆地区采集到一件大型的鱼龙,被命名为西藏喜马拉雅鱼龙 (himalayesaurus tibetensis),1965年,安徽巢县三叠系早期地层中发现了一个小型的鱼龙——龟山巢湖龙 (chaohusaurus guishanensis)是世界上已知最早出现的一个属。
  鱼龙作为海洋性的动物,其分布是世界性的。从早三叠世晚期出现到白垩纪末绝灭,一直是一类海洋中生活得非常成功的动物。在中生代末它们与恐龙、翼龙等一起绝灭。
  一.远古海洋中的鱼龙
  人们发现在距今2.3亿年前的远古海洋里,就开始有鱼龙了。在盛产茅台名酒的我国贵州省茅台地区,就发现了这种原始的鱼龙——混鱼龙。它头长、脖子短,身体像现在的海豚。它们的四肢已变成善于游泳的鳍脚。鱼龙是以海洋中的鱼类、蚌类或其他脊椎动物为食的。混鱼龙是整个鱼龙家族中最小的一类,体长不到1米,最长的也只有2米多。
  从广阔的海洋里钻出一个尖尖的长鼻子的动物,它长得像现在的海豚,嘴长长的,里面长满了尖尖的牙齿。这种动物其实也是一种爬行动物,是一种在水中生活的爬行动物,就像现代的哺乳动物——鲸鱼在水中生活一样。这种动物的名字叫鱼蜥,或者叫“鱼龙”。你看,它的四肢适应水中游泳的生活已经变成非常结实的鳍状,而且尾巴也变得像鱼尾巴一样了。鱼龙的身体是流线型的,像鱼一样,但它不是鱼,因为它不是用鳃呼吸,而是像当时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一样,用肺呼吸空气。而且鱼龙出不像鱼那样在水中产卵。相反,鱼龙妈妈把卵留在自己的身体里,这样就可以安全地把卵孵化出来。它们的孩子出世后,终身都生活在海洋里。它们在大海中过得非常自在,有些鱼龙可以长到13米多。
  当时的古代海洋中,还有一种爬行动物,叫地龙。这个很不合适的名字是早年古生物学家起的,意思是“陆地上的蜥蜴”。有些人也把它们叫做“海洋鳄鱼”。你们可能已经从这些绰号上知道它长得一定很像现代鳄鱼了吧。但是除了它的鳄鱼状的身子外,它的四条脚却已变成桨状的鳍,加上那条大尾巴,使它可以在水中随意游来游去。这种水中爬行动物也和色龙一样,除了在岸上产卵外,一般都终身生活在海洋中。

鱼龙长2-4米主要吃乌贼眼睛直劲最大可达三十厘米

雨一句万物枯荣皆为你眼,我目眩神驰。而你一笑清明,潦倒我的众生

http://baike.baidu.com/view/47857.htm

  • 地质史上最大的海洋动物应该要数新西兰大鱼龙,15小宇堂的回答
  • 根据此种鱼龙45厘米长的椎骨及其相对于 萨斯特鱼龙 的相对解剖位置,研究者们估计其体型可能达到萨斯特鱼龙的两倍(萨斯特鱼龙体长可达21米),甚至可能超过蓝鲸(蓝鲸体重约为100-150吨)。但因为化石资料缺乏,关于此鱼龙的体型的实情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上图:各种鱼龙图鉴。乍看像是混了点鳄鱼在里面的...

  • 古代神兽龙头鱼身的神兽叫什么?
  • 龙头鱼身的神兽是螭吻。螭吻也叫鸱吻、鸱尾、好望,等。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螭吻是中国建筑屋脊上的一种装饰构件,确切地来说它位于建筑屋脊的正脊两端。“鸱”在古代是指“鹞鹰”,是一种凶猛的大鸟,传说螭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螭吻为其中之一。螭吻又叫鱼龙,鱼和龙的结合体,被认为...

  • 龙鱼目形态
  • 龙鱼目是一类生活在古海洋中的奇特生物,体长范围从2至4米,一些种类甚至超过4米。它们的头部形似海豚,拥有长长的、具有锋利牙齿的吻部,嘴巴细长且尖锐,上下颌镶嵌着锥状的牙齿,整体头骨呈现出三角形结构。与现代鲔鱼相似,鱼龙的身体设计适宜快速游泳,脊椎骨呈碟状,两侧微凹,如同串在一起的碟子...

  • 鱼龙目下属分类
  • 关岭鱼龙(Guanlingsaurus)是混鱼龙科的一个具体物种,其化石发现于中国的关岭地区,提供了关于那个时代鱼龙类的重要信息。Merriamosauria是包含关岭鱼龙的更大分类,反映了鱼龙目内部的亲缘关系。萨斯特鱼龙科(Shastasauridae)是鱼龙目中的另一个分支,主要代表是萨斯特鱼龙。真鱼龙下目(Euichthyosauria...

  • 泰曼鱼龙属泰曼鱼龙属
  • 泰曼鱼龙科的生物只包含了泰曼鱼龙这一种生物,这为我们理解当时生物分类系统提供了参考。尽管泰曼鱼龙已经灭绝,但通过对其化石的研究,我们仍能深入了解其生活习性、生态环境以及地球历史的演变。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地球早期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也为研究古生物学、古生态学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萨斯特鱼龙的化石图片与资料
  • 萨斯特鱼龙科是三叠纪中晚期分布最广泛的鱼龙类,囊括了一大堆千差万别的品种,从几米长的到十几米的巨兽都有。萨斯特鱼龙是这个科的典型代表,牙齿是槽生型,背部没有鳍,尾巴上也没有半月形的尾鳍,因此它可能仍然象鳗鱼状摆动身体前进。图中为意大利的贝沙诺龙,是萨斯特鱼龙的一种。在萨斯特鱼龙身上...

  • 剑鱼鱼龙科学分类
  • 在鱼龙目中,剑鱼鱼龙进一步被划分到真鱼龙亚目(Eurhinosauria),这个亚目下的物种通常具有独特的蛇颈龙特征。再向下,它属于蛇嘴鱼龙科(Leptonectidae),这个科的成员通常具有细长的体型和独特的头骨结构。最后,剑鱼鱼龙的属名是Excalibosaurus,这个名称由McGowan在1986年首次提出,以表彰其特殊的形态和...

  • 大眼鱼龙大眼鱼龙 - 大众文化
  • 而在动画电影《历险小恐龙09重返大海》中,我们再次邂逅了这种神秘生物。名为"Mo"的大眼鱼龙以其亲和力和智慧,成为小恐龙们的伙伴,一同展开了一场冒险之旅。这部电影将大眼鱼龙的特征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观众特别是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和喜爱这种史前海洋生物。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动画电影,大眼鱼龙都以其...

  • 远古鱼龙简介
  • 远古鱼龙曾经广泛分布于宇宙的各个海洋,但在时间的流逝中,其数量逐渐减少。每当海面刮起龙卷风,人们常常将其归咎于远古鱼龙。据说,在寒暖交际之际,无数的宝贝鲤会游向那片交汇的水域,争抢吸收水之精华,其中一些幸运的宝贝鲤会进化成远古鱼龙。远古鱼龙的进化形态,水系第一招数强悍,但防御较低,...

  • 鱼龙繁殖
  • 鱼龙繁殖过程中,标本显示它们不仅产下活的婴儿,而且小鱼龙的出生方式与鲸类和海豚类似,是尾巴先出。然而,重要的是要理解,“保存了正在生产”的鱼龙个体在死亡时可能并非当时在生产。它们极有可能是在怀孕时死亡,随后在腐烂过程中,婴儿被母亲尸体内的气体推到产道之外,形成所谓的“死后生产”。这种...

    宁蒗彝族自治县说: 鱼龙在大洋中以什么东西为食呢?
    生蚝回复: 这引起了科学家们浓厚的兴趣.人们在 鱼龙的腹中发现了大量箭石,它们是一种古生物化石,由已经灭绝的、与乌贼有 血亲关系的头足纲动物内壳形成.在另一鱼龙化石中,人们找到了一些鱼和海 龟的化石.在一只尚未成年的鱼龙嘴里,人们发现了 200颗牙齿,它们呈圆锥 形,每颗牙有4厘米长,如此密集和锋利 的牙齿为鱼龙觅食提供了太多的便利.

    宁蒗彝族自治县说: 翼龙和鱼龙不算龙类,但它们分别算什么 -
    生蚝回复: 翼龙是最早出现的飞行的脊椎动物. 鱼龙是属于脊索动物门,也是...

    宁蒗彝族自治县说: 有关恐龙的资料(短些) -
    生蚝回复: 恐龙 (Dinosaur) 这个字字面上的意义是「可怕的蜥蜴」.这个词是由英国解剖学家理查欧恩爵士(1804-1892)所创造,用来描述不符合现今生物的化石遗骸. 恐龙是出现于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并繁荣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结束的中生代爬行...

    宁蒗彝族自治县说: 洛克王国鱼龙是攻宠还是法宠? -
    生蚝回复: 种族值:物攻:91,魔攻:97 三大招有俩项是魔法的 很明显,鱼龙是法宠 龙之利爪 35 龙系 敌方 物理 80 15 较强的攻击力,一定几率令对手进入烧伤状态 龙之波动 40 龙系 敌方 魔法 90 10 给对手造成一定伤害 龙潜 水系 敌方 物理 100 10 一定几率让对手恐惧 清水魂伤 水系 敌方 魔法 100 10 给对手造成伤害,自身反射1/3伤害 水波术 水系 敌方 魔法 120 5 给对手较重的伤害

    宁蒗彝族自治县说: 赛尔号帮我验证一下远古鱼龙 -
    生蚝回复: 《赛尔号》中2010年5月28日~6月25日充值超能nono6月,得到碧水精元,孵化可得. 宝贝鲤的进化状态,远古鱼龙曾经分布在宇宙的各个海洋,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远古鱼龙的数量却越来越少,海面刮起的龙卷风通常就是远古鱼龙造...

    宁蒗彝族自治县说: 赛尔号远古鱼龙极品数据 -
    生蚝回复: 远古龙鱼 极品性格是 保守 或 胆小 LZ、 远古鱼龙有2个威力150的招、一个攻击一个特攻 但远古鱼龙还有一个威力150~220的特攻招 所以保守、胆小性格是JP 特攻刷:阿兹、星吉拉、仙人球、鲁克、梅鲁 速度刷:毛毛、幽浮、罗奇 附个技能表...

    宁蒗彝族自治县说: 谁能讲讲赛尔号炎魔和鱼龙王的故事? -
    生蚝回复: 据说,以前,每当寒暖交际之时,数不清的宝贝鲤就会游向那寒暖交际之水,争着汲取水之精华,它们之中,有一些幸运的宝贝鲤,就会进化成远古鱼龙. 远古鱼龙曾经分布在宇宙的各个海洋),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远古鱼龙的数量却越...

    宁蒗彝族自治县说: 赛尔号远古鱼龙技能表,配招 -
    生蚝回复: 赛尔号宝贝鲤多少级可以算出满个体? 宝贝鲤6级/12级 平衡性格(不加不减防御) 防御12/19为满个体 宝贝鲤9级 平衡性格(不加不减特攻) 特攻18为满个体 宝贝鲤13级 平衡性格(不加不减攻击/特防)攻击22/特攻22为满个体 宝贝鲤5级 固执...

    宁蒗彝族自治县说: 谁有赛尔号远古鱼龙的技能表 -
    生蚝回复: 宝贝鲤 叩击 1级 普通物攻 威力40 PP40 鱼跃 4级 属性攻击 100%改变对方命...

    宁蒗彝族自治县说: 半条命2 鱼龙是什么特殊生物?有什么意义? -
    生蚝回复: 其实鱼龙没有很多人想向的那么恐怖 在半1里面 虽然多次出场(我记得第一个场景是得到弓弩枪的时候 然后放枪的笼子突然掉到水里..) 鱼龙只所以让人害怕就是因为咬一口后屏幕会乱转 本来玩FPS的某些人方向感就不好 让它这么一攻击就...

    ……

    首页
    返回顶部
    广东生活网

    © 广东生活网 guangdong.xky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