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比较阅读愚公移山

2025-05-22来自:门户网站

1.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愚公移山》的对比映衬《愚公移山》这篇神话故事,说明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就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文章篇幅短小,但艺术性很强,主要体现在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映衬手法, 一、对比。主要表现有三: 1.愚公与智叟对比。

愚公即“愚蠢的老头”,智叟即“聪明的老头”,一“愚”一“智”,对比鲜明。愚公挖山,看似“愚蠢”,但他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不愁不平,可以移走二山;智叟说他“不惠”,认为“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要移走二山,谈何容易,貌似“聪明”。

但结果愚公移山取得胜利,说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如此对比,不仅加重了文章的对比色彩,而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2.愚公妻与智叟对比。对愚公的称呼,愚公妻称“君”,是尊称,含敬重之意;智叟叫“汝”,是一般称呼,隐含轻蔑之意。

对移山的态度,愚公妻只是“献疑”,并不完全反对,怜惜自己的丈夫;智叟“笑而止之”,既讥笑嘲讽,又完全反对、阻止。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爱护;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对愚公的讽刺挖苦。

两相对比,两人的性格特征便呈现在读者面前:一善一恶,鲜明突出。 3.京城氏之子与智叟对比。

智叟顽固不化,对愚公之举讥笑讽刺。京城氏之子则“跳往助之”。

这一对比,既说明智叟的顽固,也表明愚公移山行动得到了大家的拥护。 二、映衬。

主要表现有四: 1.用山势高大映衬。“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可见山势高而面积大,预示着移山何等艰难;而愚公不仅毫不惧怕,而且敢于迎难而进,将其移走。

从而衬托出愚公的无惧无畏。 2.用年高力衰映衬。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可见他年高力衰。生活中,如此年老之人生活能自理的也不多见,哪里还能挖石移山呢?而愚公却信心十足,决定挖山。

如此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用运土石的艰难映衬。

愚公移山人员少,只有“荷担者三夫”;运输工具是简陋的“箕畚”;处理土石的地点远,路途遥,“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往返时间长,“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样的人力,这样的工具,这样的效率,没有千年万年,是难以移走二山的。

可愚公却无丝毫畏难情绪,他们有明确的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有挖山的实际行动,“叩石垦壤”。足见他毅力非凡。

4.用上天被感动映衬。愚公之举,使操蛇之神“惧其不已”,令“帝感其诚”。

这种“感天动地”的神话绝妙地衬托出愚公不畏艰难、敢于战斗、坚毅不屈的品质,也充分说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 愚公移山和静喻的比较阅读答案

未找到愚公移山和静喻的,附上《愚公移山》《铁杵磨针》比较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16.(2分)(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

17.(2分)D

18.(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

(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19.(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0.(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21.(2分)【示例】匡衡 凿壁偷光 / 孙康 映 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22.(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各1分)

23.(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16~23题。(15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17.【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 C 以君之力

无陇断焉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惧其不已 D 操蛇之神闻之

其如土石何 告之于帝

1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19.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

20.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21.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22.【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23.【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3.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愚公移山》的对比映衬

《愚公移山》这篇神话故事,说明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就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文章篇幅短小,但艺术性很强,主要体现在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映衬手法,

一、对比。主要表现有三:

1.愚公与智叟对比。愚公即“愚蠢的老头”,智叟即“聪明的老头”,一“愚”一“智”,对比鲜明。愚公挖山,看似“愚蠢”,但他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不愁不平,可以移走二山;智叟说他“不惠”,认为“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要移走二山,谈何容易,貌似“聪明”。但结果愚公移山取得胜利,说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如此对比,不仅加重了文章的对比色彩,而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2.愚公妻与智叟对比。对愚公的称呼,愚公妻称“君”,是尊称,含敬重之意;智叟叫“汝”,是一般称呼,隐含轻蔑之意。对移山的态度,愚公妻只是“献疑”,并不完全反对,怜惜自己的丈夫;智叟“笑而止之”,既讥笑嘲讽,又完全反对、阻止。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爱护;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对愚公的讽刺挖苦。两相对比,两人的性格特征便呈现在读者面前:一善一恶,鲜明突出。

3.京城氏之子与智叟对比。智叟顽固不化,对愚公之举讥笑讽刺。京城氏之子则“跳往助之”。这一对比,既说明智叟的顽固,也表明愚公移山行动得到了大家的拥护。

二、映衬。主要表现有四:

1.用山势高大映衬。“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可见山势高而面积大,预示着移山何等艰难;而愚公不仅毫不惧怕,而且敢于迎难而进,将其移走。从而衬托出愚公的无惧无畏。

2.用年高力衰映衬。“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可见他年高力衰。生活中,如此年老之人生活能自理的也不多见,哪里还能挖石移山呢?而愚公却信心十足,决定挖山。如此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用运土石的艰难映衬。愚公移山人员少,只有“荷担者三夫”;运输工具是简陋的“箕畚”;处理土石的地点远,路途遥,“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往返时间长,“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样的人力,这样的工具,这样的效率,没有千年万年,是难以移走二山的。可愚公却无丝毫畏难情绪,他们有明确的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有挖山的实际行动,“叩石垦壤”。足见他毅力非凡。4.用上天被感动映衬。愚公之举,使操蛇之神“惧其不已”,令“帝感其诚”。这种“感天动地”的神话绝妙地衬托出愚公不畏艰难、敢于战斗、坚毅不屈的品质,也充分说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

小题2:B小题3:(1)发扬光大 (2)曾经 (3)到(至)小题4:(1)翻译: 这实在(的确、确实)是危急存亡的时候(时刻、时期、关头)啊。

(2)翻译: 如果皇上责怪您来晚了,拿什么来回答?。小题5:忠实小题1:饮 酒 /人 之 常 情/ 欺 君/ 臣 子 之 大 罪 也。

小题1:试题分析:这事实上是一道考查文言文断句子的题型。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

如需加标点,则标点的使用、书写要规范。在平时学习时,应该加强诵读训练,增强语感。

此题因为是课内文言文断句子,凭借语感很简单。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之”字用法可用下面的口诀来记忆:这支部队代表到宾馆吃自助餐 。口诀解释: “这”表示“之”可作指示代词“这”,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支”表示虚词“之”;“部队代表”表示“之”可作代词,如“弗之怠”;“到”表示可作动词“到,往”,如“辍耕之垄上”; “宾馆”表示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吃自助餐”表示可作助词“的,得,取独”,如“醉翁之意不在酒”“盖追先帝之殊遇”。

所以本题选B。小题3:试题分析:文言词语解释一般立意于考查重点实词词义、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虚词六种文言知识。

课内文言文词语解释的考查是比较简单的,只要日常加强归类记忆,就肯定不会失分。如果是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小题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文言文翻译的题型。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再有考生要特别留意。

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1)句中的“秋”属于古今异义词,翻译时要注意。

小题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课外文言文人物形象分析题,把握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分析人物的语言。“言为心声”,从人物自身的语言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2)分析人物的动作、行为。有时,语言可以刻意去伪装,但行为、动作却很容易暴露自身特点,而且往往表现在细节上。

(3)注意侧面描写(烘托)。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容易引起旁人的反应(议论),写旁人的反应和看法,就叫做侧面描写(烘托),如《愚公移山》中愚公的行为引起了京城氏母子和邻人的大力支持。

(4)关注人物的神态(表情)。(5)分析具体事件。

事件反映人物什么品格,如《桃花源记》通过捕鱼者在桃花源的经历,表现了作者社会的黑暗,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认真阅读选文,就不难发现,文段写了鲁宗道对宋真宗无所欺瞒的事,主要采用了语言描写,如“第以实言对。”

“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并且文章最后有对鲁宗道评价的句子“帝以为忠实可大用”据此,我们就可以得出鲁宗道是一个怎样的人了。

此题非常简单,学生失分率应该不高。



  •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告诉人们坚持不懈就能成功的道理 用

  • 《愚公移山》习题,阅读第2段,这一段包含了那两层意思,表现他什么精神...
  • 这一段写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愚公要开山除障的打算是为子孙后人着想,泽及后人,他的思想是崇高的;愚公要子孙们和他一起“毕力平险”,开出一条通豫南,达汉阴的道路,亲自领着子孙坚韧不拔地挖山运石,其志向之宏远、决心之坚强可知。顺便贴上《愚公移山》第二段原文 北...

  • 阅读《愚公移山》选段,回答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 1.(1)苦于(2)顽固(3)愁(4)哪里2.C3.B4.人难胜天;人定胜天;智;愚5.(1)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铲平这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呀,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还愁挖不平吗?6.“略”。

  •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
  • 句中用“90岁”一词,强调愚公年事极高。古人认为,70岁为“古稀之年”,90岁则更为高龄,肯定体力不佳,然而却豪迈地主张移山,更显愚公理想之伟大,气魄之雄壮。一般地说,年高者考虑问题比较成熟,极言年高,也说明移山设想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太行山”,横亘在河北、山西、河南...

  • 文言文寓言阅读题
  • 8. 急需五篇文言文的寓言 刻舟求剑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新疆青少年出版社)阅读测试题一、填空题。 1.《愚公移山》中愚公要移的两座山分别是太行和 。2.“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愿相信自己...

  • 小学六年级作文600字:读《愚公移山》有感
  • 关 键 词: 有感 小学六年级 600字 字    数: 600字作文 本文适合: 小学六年级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 本作文是关于小学六年级600字的作文,题目为:《读《愚公移山》有感》,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阅读《作文:读《愚公移山》...

  • 读愚公移山一文,把握文意,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
  • 请以第五、六册语文课本中某一篇文言文为话题写作文,带着顾颉刚所说的“怀疑”精神重新把它阅读一下,给它辨伪去妄。《列子·汤问》中有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愚公移山》,描述愚公带领家人,顶住智叟的讥讽,在邻居和神仙的帮助下,搬走王屋、太行两座大山的经过。传统分析认为:愚公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恒心...

  • 读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
  • 我读了课外阅读中的《愚公移山》的故事,知道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要不然什么事情也做不好。愚公想把挡在自己门前的两座大山移走,遭到了智叟的反对,但是,愚公经过努力,感动了上帝,上帝让两个大力神下凡,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愚公遇到困难,他并没有...

  • 读愚公移山有感600字
  •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读后感《愚公移山读后感600字》...

  • 文言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大全
  • (3分)译文: 17.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2分)18.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四、阅读理解(Ⅱ)(30分)14。 4. 求10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巴马瑶族自治县说: 语文(愚公移山)(文略)1从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括号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2)面山(而)居.2比较分... - 作业帮
    巧克回复:[答案] 1从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括号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答:运于渤海之尾(2)面山(而)居.答:何苦而不平?2比较分析“其妻献疑”与“智叟笑而止之曰”内容,然后回答.(1)其...

    巴马瑶族自治县说: 愚公移山——文章有哪几处对比?有什么作用? - 作业帮
    巧克回复:[答案] 选自《列子.汤问》 .文章主要采用(对比和烘托)的写法,寄予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有决心、有毅力这一道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对比:愚公移山的目标十分...

    巴马瑶族自治县说: 《愚公移山》文言文答案1.解释下列字词. (1)惩山北之塞:惩 (2)吾与汝毕力平险:险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2.用现代汉... - 作业帮
    巧克回复:[答案] (三你们老师不讲吗,文学常识, 山之阴,是山的北面.水之阳,水的北面;山之阳,是山的南面,水之阴,即是水的南面... 反对:理由:愚公固执己见,不懂得变通,换一种思维或许有更好的方法何必劳财伤神执着于"移山",不能合理处理理想和...

    巴马瑶族自治县说: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杞人忧天【乙】愚... - 上学吧
    巧克回复:[答案] 1.C 2.D 3.译文: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意对即可) 4.寥寥六字,... 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

    巴马瑶族自治县说: 愚公移山[Last]原文文言文愚公移山最后段..Copy即可 - 作业帮
    巧克回复:[答案]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jì)之南,汉之阴,无陇(lǒng)断焉.

    巴马瑶族自治县说: 《愚公移山》中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 表现在哪里 -
    巧克回复: 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

    ……

    首页
    返回顶部
    广东生活网

    © 广东生活网 guangdong.xky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