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耜与耒耜

2024-09-20来自:门户网站

水煮咨询: 河姆渡居民怎样使用耒耜劳作 - ?
叶城县网友回复: 耒和耜是两种最原始的农具,而耜又是从耒发展而来 . 起初的耒耜实际上就是一根尖头木棍,用于破土和打穴播种.后来为了劳作方便,便在尖 头的一 端加上一个小横木以便用脚踩踏.再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破土能力,便将一个尖齿改为两个 尖齿,或者在耒的一端安装上一个石制或骨制的平板,从而发展成一种新的农具,就是耜, 根据使 用的原材料,又分为石耜、木耜和骨耜等.耜的发明标志着原始农业已从刀耕火种进入到锄 耕农业阶段.河姆渡遗址中出土有木制的耜,尤其是用水牛肩胛骨制作的带孔骨耜,不仅数 量多, 而且制作精致适用.

水煮咨询: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它的主要用途是( ) - 作业帮?
叶城县网友回复: [选项] A. 打猎 B. 翻地 C. 捕鱼 D. 采集

水煮咨询: 从骨质耒耜,石斧,青铜铲,汉犁四图中,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材止上有何变化? - 作业帮?
叶城县网友回复: [答案]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田水利的发展 (1)从耒耜到铁农具: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春...

水煮咨询: 半坡原始民居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有哪些相同点? - ?
叶城县网友回复: 不同:1.半坡人种粟,而河姆渡人种水稻. 2.半坡原始遗址则出土了用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半坡居民使用原始的织机,织成麻布,制成衣服. 3...

水煮咨询: 我国古代生产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什么 - ?
叶城县网友回复: 1.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运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简单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但是商周时期已出现少量青铜制农具 3.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逐渐被人们掌握,铁制农具出现 春秋后期出现牛耕 4.西汉中期,发明了犁壁,牛耕广泛使用 5.唐代,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 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水煮咨询: 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但是有的资料上说耒耜是炎黄二帝发明的,但是他们生活在距今约4600年,这两种说矛盾啊.是不是有一种说法... - 作业帮?
叶城县网友回复: [答案] 根据我们现在发掘的东西来推断耒耜不是黄帝发明的,在半坡文明遗址就发现了钻孔石斧,在河姆渡文明发现了骨耜,这些都是用来耕作的耒耜,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耒耜,可见不是一个人发明的,而是中华民族祖先智慧的结...

水煮咨询: 扬扬机如何分离谷粒.谷糠和小石块从能亮角度来作答 - 作业帮?
叶城县网友回复: [答案] 查看完整版本: [-- --] victor918 2009-12-24 10:01 农耕物语 最近论坛里有几篇关于老的农具的帖子,找篇以前看的一个网友博客上的文章,发出来.文字为转载内容,图片为本人配图.文/陈元武 一、 耒耜耒,手耕曲木也.——《说文》,《周易·系辞...

水煮咨询: 耒隬 这两个字那么念 - ?
叶城县网友回复: 耒lěi 隬nǐ 耒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耒 部外笔画:0 总笔画:6 五笔86:DII 五笔98:FSI 仓颉:QD 笔顺编号:111234 四角号码:5090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012 基本字义 1. 〔~耜〕古代指耕地用的农具...

水煮咨询: 骨针,石器,耒耜的主要用途是说什么?说明了什么 - ?
叶城县网友回复: 1.骨针.人类最早期的缝纫工具.在我国,骨针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普遍使用,直到战国秦汉时期铁针出现并普遍使用后才被淘汰.它表明我们的祖先已能够自己缝缀简单的衣着.2.石器,是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增强了人们向自然界作斗争的能力,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天地变得日益广阔起来.3.耒耜,象形字,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耒耜的发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后来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称犁为耒或耒耜.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和耕播农业.

水煮咨询: "斲 耜 耒 耨 颛 顼 彖 爻 楾 栊 樮 榁 槝 榋 椦 椨"有知道这些是什么字吗?? - ?
叶城县网友回复: 斲 耜 耒 耨 颛 顼 彖 爻 楾 栊 樮 榁 槝 榋 椦 椨 斲zhuóㄓㄨㄛˊ◎ 古同“斫”.耜sìㄙˋ◎ 原始翻土农具“耒耜”的下端,形状像今的铁锹和铧,最早是木制的,后用金属制.耒lěiㄌㄟˇ◎ 〔~耜〕古代指耕地用的农具.◎ 古代称犁上的木把....

相关链接

首页
返回顶部
广东生活网

© 广东生活网 guangdong.xky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