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竿入城和杀驼破瓮
《执竿入城》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乃入城。
1、给文中这句话用“/”符号,划出朗读的节奏。
初 竖 执 之 不 可 入
2、你怎眼评价短文中的“老父”?这段文字给拉你怎样的启迪?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1、初/ 竖 执 之/ 不 可 入
2、文中“老父”既有自作聪明、照搬经验的一面,又有助人为乐的一面
启迪:
认识一个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只有认识清楚事物,事情才能办成。
文言文《执竿入城》阅读题答案
⒈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的字.⑴遂依而截之(带点的字事之):____.⑵亦不可入(带点的字是亦):____.
⒉“何不以锯中截而入”是什么意思?⒊这个执长
文言文《执竿入城》阅读题答案
⒈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的字.⑴遂依而截之(带点的字事之):____.⑵亦不可入(带点的字是亦):____.
⒉“何不以锯中截而入”是什么意思?
⒊这个执长竿的人进城门时,先____,后____,最后听别人的话____才进了城门.(用自己的话回答)
⒋你有“执竿入城”的好办法吗?
(1)指杆 (2)进去
2 为什么不把杆从中间截开带进去.
3,先杆子碰到城墙进不去,后试了几次,最后听别人的话把竿子截成两半才进了城门
4,可以直着拿进去.
杀驼破瓮
昔有一人,于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忧,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其用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人所笑.
1、解释下列句中被加上了括号的词.
(1)(昔)有一人:
(2)有一老人来(语)之:
(3)(汝)莫愁:
(4)即用(其)语:
2、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翻译句子后要添加句子的主语)
(1)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
翻译:
(2)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翻译:
3、养骆驼的人为什么会被天下人耻笑?要让骆驼的头从陶罐中缩出来,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其次是什么?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1、解释下列句中被加上了括号的词.
(1)(昔)有一人:以前,从前
(2)有一老人来(语)之:告诉
(3)(汝)莫愁:你
(4)即用(其)语:代词,代老人
2、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翻译句子后要添加句子的主语)
(1)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
翻译: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2)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翻译: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
3、养骆驼的人为什么会被天下人耻笑?要让骆驼的头从陶罐中缩出来,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其次是什么?
因为他盲目地听从那个老人的愚见,虽然把骆驼从瓮中中拉出来了,但是骆驼也死了.
把翁敲碎就可以了.
在陶罐的边缘擦点油,减少摩擦力,应该可以试试.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做事情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力,不能盲目听从别人的建议.要三思而后行.
从前有一个人,先把谷子存放到了瓮中。
一头骆驼把头伸到了这瓮中吃谷子,头被卡在里面无法出来。骆驼的头出不来以后,这个人为此事忧愁。
有一个老人来告诉他说:“你不要忧愁,我教你一个方法,能让骆驼头出来,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出来了。”这个人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
后来已经杀死了骆驼,又把瓮打破。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道理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时有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加思考就接受别人的意见,连旁人的“馊主意”也言听计从,结果只能像那个笨人一样赔了骆驼又折了瓮。
原文:
杨光远之叛青州也,有孙某居围城中,其田庄在青州西。城闭既久,内外隔绝,食且尽,举族愁叹。有犬傍徨于侧,似有忧思。孙某曰:“家无粮,人且死,奈何?尔能为吾至田庄取米耶?”犬摇尾应之。
是夜,置一布囊,并简,系于犬背。犬即由水窦出,至田庄吠。庄人启门,识其犬,取简视之,令负米还,未晓入城。如此数月,孙某举族得不馁。后杨光远败,城开。
译文:
杨光远反叛青州的时候,有个姓孙的人被围困在城里,他的田庄在青州西侧。城门关闭了很久,内外隔绝,食物都吃光了,全族都愁苦叹息。有一只狗在旁边走来走去,似乎很忧虑的样子。孙某说:“家里没有粮食,人就要死了,怎么办?你能为我去田庄取米吗?”狗摇摇尾巴回应他。
这天夜里,(孙某)把一个布袋和书信系在狗的背上。狗就从排水沟出去了,到了田庄就叫了起来。庄上的人开了门,认识这只狗,拿下书信看了之后,让狗背了米回来,天还没亮就进城了。像这样几个月,孙某全家得以不饿死。后来杨光远败北,城门大开
鲁:古代国名,在今山东曲埠一带。
老父:古代称年老的人。 执:握,持。
俄:一会儿。 但:只是 计无所出:想不出办法来。
以锯中截而入:用锯子从中间锯断拿进去。 遂:于是,就。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自作聪明的人常是愚蠢的。 从中讽刺了 :那些自以为是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和那些缺乏主见,不会变通,只会盲目听信他人的人。
启发: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思维要活跃,不要片面与固执。
若对我的答案有疑问,采纳咱的答案。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14.本文选自 ,我们常用“夸父逐日”比喻 (3分) 15.解释文中加点词。
(4分)⑴夸父与日逐走 ⑵河、渭不足 ⑶北饮大泽 ⑷道渴而死 16。下列“其”字与例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弃其杖,化为邓林。
A.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C.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17.翻译下列句子。(3分)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18.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的品质?(3分)19。 请以神话故事为“夸父逐日”这个成语对一个下联:(2分)(三)鲁人执竿(8分)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选自《笑林》)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①执长竿:________ ②但见事多矣:________ ③遂依而截之:________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何不以锯中截而入?________ 22.对文中的老父,你是如何评价的?(3分)________参考答案14.(3分)《山海经》(1分) 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2分)15。 ⑴跑 ⑵黄河 ⑶到北方 向北 ⑷在路上 16.(3分)A17.(3分)(夸父)口渴了,想要喝水,又到黄河、渭水喝水。
18.(3分)勇敢、执着、甘于奉献 19.(2分)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女娲补天……20.(3分)①拿 ②只 ③于是 21.(2分)为什么不用锯从中间锯断拿进去呢?22.(3分)死脑筋,不懂变通,自以为是。 明明竹子顺着拿就可以进去,却非要出个馊主意将竹子截断,还自称“但见事多矣”。
杀驼破瓮昔有一人,先瓮②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③。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④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翻译: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
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
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
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注释?①选自《百喻经》。
《百喻经》的全部名称为《百句譬喻经》。天竺僧人伽司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百个故事。
②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③以为忧: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
④用:采纳。